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1: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高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凡是种子植物用种乎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因为要产生种子,必须经过双受精作用,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所以必然是卵式生殖。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_细胞的结合。
4、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
A、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
B、便于花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便于培养无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C、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5、克隆:无性生殖中一种方式。克隆的特点是由一个生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克隆出来的个体以及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各个个体遗传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完全相同。
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高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
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
3.高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4.高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5.高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篇五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篇2: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篇3: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
生长素即吲哚乙酸,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
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顶芽不再产生生长素
(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D)剥圈以上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
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二】
1、体液调节主要是指激素调节。
2、常见几种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点:
生长激素(多肽)——垂体
促性腺激素(蛋白质)——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蛋白质)——垂体
甲状腺激素(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
胰岛素(蛋白质)——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A细胞
性激素(固醇)——*、卵巢
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
3、胰岛素、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其本质均为蛋白质,不可以口服。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5、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
(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胰岛A细胞——升血糖)
(2)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胰岛B细胞——降血糖)
(3)升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4)下丘脑也参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
6、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
(1)神经传导——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
(2)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
7、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全身,不定向);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注:激素完成任务后被灭活
篇4: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长素即吲哚乙酸,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
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顶芽不再产生生长素
(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D)剥圈以上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
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篇5: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分布
主要生理作用
主要应用
赤霉素GA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相对旺盛的部位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长高;解除种子休眠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主要分布在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
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和芽和植株生长)
使棉叶在棉铃成熟前脱落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各器官中都存在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
增加瓜类雌花形成率;催熟
生长素IAA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促进细胞伸长、子房壁发育及不定根和侧根的形成;顶端优势;抑制花、果实和幼叶的脱落(具有两重性)
除草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培育无子果实;棉花保铃
篇6:高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作用机理
· 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作用特点
· 两重性
·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 影响因素
·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 生长素浓度
·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 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加强
· 最适浓度之后,随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
· 当浓度高于某点时,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甚至杀死植物
· 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与其最适浓度呈负相关
· 敏感性越强,其正常生长发育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越低
·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
· 一般,幼嫩>衰老细胞
· 器官种类
·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 敏感度一般根>芽>茎
· 植物种类
·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 双子叶>单子叶植物
· 应用:清除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