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2025-02-27
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篇1: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常常给同学们难以把握的感觉。其实这部分题目也有相当的技巧和方法。而谈到原则的话,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下面将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几个原则、方法和技巧分别阐述。

  一.最大原则:遵循原文。

  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中,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

  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二.选择题的原则:

  部分省市的现代文阅读中会有一道多选题。这道题可能放在前面,也可能放在后面。给同学们的建议是阅读完文章后,先做这道选择题。这样可以利用客观题的文字描述去回答其它的主观题。此为答题技巧。

  答选择题时同学们要记住三点

  1。答案都在文中,一定可找到对应处。

  2。答案为积极、正面的,和作者观点一致的。(但不一定为褒义的)。如06北京卷中的选择题,即使对原文没有太深的把握,也容易判断出选项B和D均为负面意义的,即为错误判断。

  3.一定要看清题目,是要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拿笔把题目要求划出,切记)。每年都有同学在此因失误而选了相反的选项,懊恼不已。

  三.积极向上原则这在语文和英语阅读中是通用的,由于高考具有社会导向型,因此积极向上不难理解。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同学们都应注意,积极向上的基调不能变。这个原则可用来在选择题中排除选项和为答案把关。

  四.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要归纳段落主旨大意的题。

  此时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是重点。该段开头的前两句和结尾的倒数两句都是归纳的重点。同学们常常可利用其的描述归纳出段落大意。

  五.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的题,注意答题的套路。基本套路是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分析语句或段落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六.答题建议:

  1.同学们拿到题后,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

  2.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的题。

  3.尽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如遇发挥题和概括题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5.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七.复习建议:

  现在同学们在练习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要精选精炼。做一个阅读题,就做透一个。如果只是做一篇文章,对答案后弃之不顾,绝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请同学们精选几篇历年的高考阅读真题。独立并且完整地作出。做时一定不要养成看答案的习惯。一切模拟考试进行。答到无能为力为止。独立体验从看到文字到得到正确答案的全过程,不能只讲答案,不讲思考过程,自己糊弄自己。做完后对答案时要思考,这道题正确答案是怎么描述的?如果我错了,是错在哪里?是定位错了吗?答案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原文给提示了吗?练习时要着重体会答案在原文中这一原则。相信如能养成这一习惯,考场上再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同学们必会波澜不惊,胸有成竹。

篇2: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答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首先是学生要看文体,其次是学生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看一下题干的特点,从而比较迅速地作出选择。

笔者觉得,答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首先是学生要看文体,其次是学生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看一下题干的特点,从而比较迅速地作出选择。具体地讲,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通读全文力求把握主旨

1.要注意对文章题目的把握。

文章题目往往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有帮助。例如,人物传记《笑神赵本山》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从幽默这一面来谈赵本山的。

2.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学生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这样做往往行之有效。归纳段意可以通过勾划关键词句来完成。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如果没有合适的自己在每段旁边概括,用词标注。

3.要把握全文的思路。

读完全文后,要根据自己对每段段意的把握来给全文分层,从而把握全文的思路,从而明确的把握全文的主旨,为下文的答题做充分的准备。

笔者把这一方法总结为:先化整为零,即对全文通读,肢解每段,把握每段段意;再化零为整,即概括完每段段意后,总结全文思路,把握主旨。

二、读题、答题、组织答案

1.用心审题。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注意: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2.确定答题区域。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3.在答题区域内按题干要求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有的题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找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出关键的词,为答题做准备。

4.整合概括,定向表述。

能不用作者原话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作者的原话,按题干要求定向组织关键词来作答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还有当答案不只是一点时,要分点作答。

三、答题注意事项

1.弄清题干中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6.多角度多层次答题。

特别对付分较大的最后一道探究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答题,尽量让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让答案的内容丰满,充实;还要注意探究题应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当的结合文本,不能脱开文本高谈阔论,不管不顾的答题。

篇3: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出场教师:辛集中学语文组曹保顺

  15日,石家庄市高考一摸考试语文学科分析会在河北辛集中学举行。曹保顺老师就“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同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曹老师表示,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考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分。为此,他结合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一类

  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技巧点拨:

  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解题示例: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相关段落:

  (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解题分析:

  (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其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有高阔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没有北方的这种粗犷。

  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第二类

  考查方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再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还有的“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解题示例: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高考天津卷第19题)

  相关段落: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解题分析:

  解答时要从对句子本身关键词含义的理解入手,要分析本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以及本句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小花的顽强生命力。“灿烂”一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第三类

  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思维误区: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

  技巧点拨:

  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

  考生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解题示例: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广东卷第17题)

  相关段落: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解题分析:

  通观全文,文章是围绕着“我热爱泥泞”这一思想感情来铺写行文的,因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显然是本文的主旨句。从篇章结构上看,第四段描写了早春时光泥泞不堪的山村生活场景,并以独立段抒发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情感。然后,再展开联想(“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因此,这一句在篇章结构上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和祖国的含义。

  -第四类

  考查方式: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

  思维误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照抄原文。

  技巧点拨: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

  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

  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解题示例: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高考北京卷第19题)

  相关段落: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解题分析:

  题目出在第一段末尾,答案却在倒数第四段里面。我们可从“‘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知道下文即是对沈从文“人生热望”即“理想”的一种阐释,从这段文字中提取有用信息组成答案即可。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篇4: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在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中,有时需要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先把文章内容放在一边,单从题目本身下手去分析,看看可能会有哪些答案,再返回到文本,看看文本中具体涉及到哪一个点或哪几个点,再组织答案作答。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思维的“走出去,引进来”。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阅读的文本本身比较难理解,在理解层面上就已经给考生设置了某些障碍,使得学生“不易思维”。第二,如果从正向的思维角度解答题目,即按照从题目到答案的思维方式考虑,由于整个文本的信息量过大,使得学生“不会思维”。第三,有些答案到底是不是答案,学生拿捏不准,使得学生“不敢思维”。基于这三点,学生在作答此类题型的时候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得分不高。

基于此,不妨“反其道行之”。先把文本抛开,不要让它限制住我们的思维。先跳出文本,从问题的本身出发想想生活中可能有的答案方向或答案要点,然后再将这些答案方向或答案要点带回文本中,看看具体涉及到了哪些点,再重新组织答案,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面具体以到近三年的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为例加以分析阐述。

一、考题例析

例1.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会明》:

题目: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4分)

这道题如果做单纯的正向思考,恐怕不太容易讲答案答全。这时不妨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策略,换一种思维,换一种问法,先“走出去”,比如:小明为什么逢人就问试卷什么时候批好?小明这样问,就表明了小明自己对这份试卷的作答充满了期待,应该是答得非常不错的。那么再采用“引进来”的思维,把得到的这种“答案”带回文章,再根据文章的表述“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就比较好作答了。“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这一点就可以思考出来了。

例2.: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从脸谱说起》

题目: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面对这道题目,也需要我们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抛开文本,先“走出去”,思考“有规律的自由”可能有哪些涵义?首先,强调的是“有规律”,即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范式;“自由”强调了不受约束、不受制约;“有规律的自由”强调自由不是没有边界的,没有限制的,恰恰相反,自由是要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的。把这种思维结果“引进来”,我们就会发现“有规律”对应文章中的“脸谱在京剧中不可或缺”;“‘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菜谱给人一个规范……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来,不至于不堪入口”;“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自由”对应的则是:“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艺术家要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有规律的自由”对应的是:“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些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基于此,就可以得出答案了。答案如下: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例3.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小哥儿俩》

题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先“走出去”——抛开文本,将大脑放空,从“家庭环境”出发,想想“家庭环境”都可能有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家庭环境”?如果把这个问题想出来了,这道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我们在生活中谈到“家庭环境”,首先,就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是贫穷还是富有?毕竟经济是基础,衣食住行哪样都离不开经济,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到家庭环境中,哪些又能算作是“上层建筑”?于是,想到了文化方面,这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是尊重知识的氛围还是看不起读书的氛围,是耕读传家的氛围还是世代经商的氛围等等。想到“上层建筑”,家庭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关系和睦还是关系紧张?有了这些思维做基础,有了“走出去”的资本,接下来再“引进来”,看看这些点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文章中提到“家有厨子和花园等”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通过“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通过文章中的“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可以看出家庭人际关系和谐。

二、注意要点

采用这种思维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走得出去”。“走得出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联想能力。给出了一个命题,要能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迅速有效的扩展出有效的点。比如《会明》中的那道题,要能够根据已有的提问形态,改写出类似的提问形态,需要具备较强的改写、仿写能力,从而才可能得出答案。《小哥儿俩》中“家庭环境”也需要考生能够发散出“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这样几个层面。基于此,需要广大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学会“发散思维”,将一个抽象的事物从多方面展开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定向联想思维能力。“走得出去”还要求考生要掌握一定的切分方法。像“有规律的自由”就可以切分为“有规律”、“自由”、以及“有规律的自由”三个方面,再加以发散思维。

二是“走得正确”。“走得出去”往往容易,但要注意是否“走得正确”。有的考生“走得不正确”:比如,《小哥俩儿》中的“家庭环境”,有的学生把它理解为“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在这个角度上“走出去”,只能是离标准答案“越走越远”。还有的考生“走得太远”:

比如,将“家庭环境”发散成了“整洁干净”。虽属正确,但“走得太远”,“走得太远”也是一种浪费,是精力上的浪费,更是时间上的浪费。因为从极端意义上讲,每种发散都有N多种可能。因此,“走出去”还要求考生不能“走的太远”“无边无际”,是应该根据情景“走得适度”、“走得精准”,即思维往前“跨一步”即可。

三是“引得回来”。学生的思维“走出去”后,还得能够“引得回来”,即能够根据发散出去的点,再进行精准的聚拢思维。考生“走出去”后,往往会得到“一大批”答案,这些答案有些肯定是无效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次返回文本,看看文本中具体涉及到了哪些方面。“引得回来”要求考生能够找到“思维扩展成果”与文本的对应处。比如《小哥儿俩》中的“家庭环境”,“思维扩展成果”可以想到“经济”“文化”和“人际关系”,返回到文章中看看能不能找出对应处。从文章中提到“家有厨子和花园等”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通过“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通过文章中的“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可以看出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在“引得回来”这一环节,重点要做的就是回到文本,仔细阅读,找出“对应点”。这样才能让“走出去”的成果落到实处,并最终有益于我们的答案。

通过对到近三年的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的整合分析,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每一年的江苏高考题中都会出现对这样一种思维的考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走出去,引进来”这种思维说到底是一种迁移思维,涉及到思维的发散与聚焦。这种思维可以使得考生不受或少受原文的约束与限制,可以使得考生的思维更纯净更集中,可以使得考生更容易打开思路,从而使考生更容易切中答案。但是,这样一种思维却常常得不到锻炼,以至于广大考生都将其“慢慢忽略”,在此呼吁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为,看得出来,这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