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篇1: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危害严重。
1、水土流失的原因:(1)从地形上看,四川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起伏大,东部盆地四周山地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较集中,(3)川西林区由于过量采伐,盆地内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陡坡耕种普遍,植被破坏严重。
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酸雨严重的原因、危害
原因:(1)该地以含S量高的煤为主要的常规能源,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
(2)盆地地形,地形闭塞,多逆温天气,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易形成酸雨。
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2)使土壤酸化,危在森林和农作物生长。(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四川地理概况-环境问题】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三地理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取得好成绩。
篇2: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稠密的人口
(1)人种与民族:
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居民的民族组成很复杂。按照语言系统,绝大部分居民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印欧语系在欧洲有拉丁语、日尔曼语和斯拉夫语等语族。使用拉丁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西南部,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使用日尔曼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西部和中部,如丹麦、挪威、瑞典、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使用斯拉夫语族语言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欧东部和东欧,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欧洲部分以及南欧的南斯拉夫等国。
(2)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
成因分析:
原因首先可从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角度去分析,本区大部分国家已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特别是开发较早的煤矿区(煤矿和工业区自西向东有英国南部、法国北部、德国、波兰等呈“十”字的一横,南北向有北欧南部工业区与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呈“十”字的一竖);
其次从自然条件角度去分析,本区温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口主要分布区(自西向东有伦敦盆地、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呈“十”字的一横,自北向南有北欧南部沿海平原、波德平原、波河平原呈“十”字的一坚)。
(3)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及其原因
欧洲西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例如德国、匈牙利、瑞典等。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是目前本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的时代已结束;
其次是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
再次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每年因衰老而死亡的人数增多,死亡率上升较快。
篇3: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水体:
●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水体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
●人类主要利用的水体:陆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
2.水循环:
●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意义:
(1)促进各种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
(2)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
(3)改造地表形态
(4)促进地球表层化学元素的迁移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
●形成:盛行风是主要动力
●类型:
(1)按成因:风海流(主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刚好相反。
●分布规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图3.2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2)西风漂流:在南半球高纬度海区,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平衡全球热量。
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如,四大渔场的形成
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
●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
水资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影响经济活动、水资源利用历史的发展
4.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危机
●用水措施:开源、节流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20.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3):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4)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比较
22、影响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3、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重点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mm而后者 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o--35o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重点区别: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0℃,“温季” 最冷月100mm。
篇5: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3)板块边界与地貌
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4)板块学说的应用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地理选修一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
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位置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初一) 上弦月(初七、初八)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十五、十六)
新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
上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满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
下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月相与农历:春节、端午、重阳和中秋等节日
(1)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
(2)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
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
出现的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
月出清晨正午黄昏(傍晚)半夜
月落黄昏(傍晚)半夜清晨正午
同太阳升落比较同升同落迟升后落此升彼落早生先落
夜晚见月情况彻底不见半月,上半夜西天,
西半边(右边)亮一轮明月,
通宵可见半月,下半夜东天,
东半边(左边)亮
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4、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5、月球影响地球的表现——潮汐
在向着月球的地方和背月的地方,形成高潮,两者之间即为低潮。
6、写出与下列诗句相应的月相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2)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3)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新月)
(4)采莲去,月没春江曙。(满月)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满月)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月)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7、 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
8、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月在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
满月出在十五六,通宵达旦都可见。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篇8: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
[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9: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1、地月系的绕转
严格地讲,地月系的绕转是地球、月球绕其共同质心的转动,而并非是月球绕地心的转动。但因M月=1/81M地,故地月系公共质心位于距地心4671KM处,因此可将地球环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忽略,地月系的绕转可视为月球绕地球的单纯公转。
2、月球的公转
①轨道和方向
月球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地球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月地距离的变化
黄白交角:5°9′
黄白交点:每年西移19°
白赤交角:变化于23°26′±5°9′之间
②周期: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以不同的天体作为参考点,度量出不同的周期。
恒星月:以恒星为参考点,月球公转一周所用时间。
1恒星月=27.3217日,在1恒星月中,月球公转了360°。
朔望月:以太阳为参考点。
1朔望月=29.5306日,在1朔望月中,月球公转了389°。
近点月和交点月:分别以近地点和黄白交点之一作为参考点。由于近地点和黄白交点均不固定,故这两种周期均不是月球公转360°所用时间。
③速度
ω=360°/T=13°10′/d=33′/h
V=1.02KM/s
近地点时较快,远地点时较慢。
3、月球的自转
①同步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和公转相同。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7.3217日。
②后果: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
日月会合运动和月相在地球上看起来,夜空中的月亮形状有明显的变化,“有时圆圆象玉盘,有时弯弯象镰刀。”此即月相。月相是在日月会合运动中产生的。
1、日月会合运动
对于地球来说,太阳的周年运动速度为59′/日,月球的公转速度为13°10′/日,因此,二者的相对速度为12°11′/日,即月球以12°11′/日的速度不断赶超太阳,二者存在相对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日月会合运动。
①概念:月球与太阳在天球上的相对运动。
这种运动在地球上看起来表现为日月角距离的变化,即看月球与看太阳的方向之间的变化。
②表现:日月角距离的周期性变化。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0: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
1、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学习效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