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2025-05-09
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篇1: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篇一】

  【原文欣赏】《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翻译: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勐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简介: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缘故。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背景: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字词: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秉:执、持。

  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开弓。的:箭靶。

  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勐兽。

  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捐躯:献身。赴:奔赴。

  练习题: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中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孟浩然和李白。扬州,即标题所说的广陵。

  B.李诗中“烟花三月”的“烟花”是指艳丽的春景;范诗中“春来绿一川”的“一川”是满河之意。

  C.范诗中的“依然”是依旧的意思,写出了石桥朱塔等古迹依旧不变。

  D.范诗中的“系”是拴住的意思,“画船”是指漆得花花绿绿的船。“垂柳系画船”表示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写诗人于黄鹤楼畔送友人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全诗不言情而情盈于诗。

  B.范诗从描写横塘古渡春色又至,古迹依然不变入笔,隐含天地永恒,人生短暂之意。

  C.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景物,含有风景依旧而时光流逝的感叹。

  D.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李诗是以目送友人上船远去的细节来借景抒情,而范诗是以“垂杨系画船”来托物抒情。

【篇二】

  【原文欣赏】《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通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简介: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

  字词: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练习题:

  1.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篇2: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篇一】

  【原文欣赏】《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简介: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背景:

  这首诗写于7(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字词: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练习题:

  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

  1、律诗(五言律诗)

  2、B

【篇二】

  【原文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练习题:

  1.下列词语中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泥古不化(nì)

  【答案】C(A.“稂”应读“láng”;B.“幄”应读“wò”;D.“镌”应读“juā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伤沟壑排遣飘泊

  B.催促箫瑟渲染落魄

  C.文藻逶迤悲怆沉郁

  D.慨叹朔漠霜鬓苍凉

  【答案】B(箫—萧)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B(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篇3:北京高一语文知识点

  词语解释

  本文选自《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版)。

  释义:

  ⑴严几道:即严复(1853—1921),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

  ⑵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

  ⑶况时阅数载:况且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⑷长(cháng)足:形容进展迅速。干禄: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⑸抱定宗旨: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⑹肄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学习。

  ⑺指摘:指出错误,加以批评。

  ⑻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以;把。干禄;求取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⑼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⑽弭(mǐ)谤(bàng):弭;消除,平息.。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

  ⑾问心无愧:指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

  ⑿孜孜:勤勉。

  ⒀则求造诣,容有底止:学业达到某种程度。容有底止;前途可望。(容有;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⒁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徒;只、仅仅。乖;背离,违背宗旨。

  ⒂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

  ⒃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放在一边不用它,不管它。

  ⒄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以;因为。沦丧;沉没,丧失。

  ⒅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耽误。

  ⒆砥砺:砥(dǐ)(旧有读zhǐ);细的磨刀石。砺;粗磨刀石。此指磨练。

  ⒇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

  ①败德毁行:违背道德,败坏品行。败:使败坏。毁:使毁坏。

  ②鲜:少。

  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则;榜样。力矫颓俗;全力改正不良的风气。矫;改正(矫枉过正)。

  ④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无可推卸。

  ⑤苟得之不修,学之不讲:(此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作用:提宾。

  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乎;介词,同“于”。

  ⑦庶于道德无亏。庶;期望、希望。

  ⑧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衷;内心。

  ⑨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⑩相勖(xù):相互勉励。

  a.訾詈(zǐlì):指责,诋毁,谩骂。b.店肆:店铺。c.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d.潜修:深入钻研。e.期:希望。f.裨:益处、有好处(名代宾)。g.旁稽博采:广泛采集,旁征博引。旁;广大普遍。稽;考察,考核。博;广泛,普遍。旁稽,博采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每个人长处之意。h.虞(yú):贻误。i.会晤(wù):见面j.商榷(què):商讨。以:1.以求学于此者:因为。2.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把。3.亦以其道德沦丧:因为。

  【同步练习题】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晤wù数载zài指摘zhāi孜孜求学zī

  B.商榷què殷勤yīn聘请pìnɡ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弭谤mǐ造诣yì道义相勖xù

  D.切磋cūo肄业yì敷衍yǎn能裨实用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自趋正轨根基深固以诚相待

  B.详悉道德沦丧无动于衷旁稽博采

  C.提携细微末节光阴虚渡力矫颓俗

  D.卓绝大相背弛精旨奥义潦草塞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已经不再是第xx届第xx届里那种简单的"想唱就唱"了,它已经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演艺界的"终南捷径"。

  B.执法部门只要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问心无愧,就丝毫不应该惧怕相反还应欢迎媒体的监督,乐于将自己全方位地暴露在*监督的阳光之下。

  C.专家们普通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任何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