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二暑假作业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
1. CCDDCCBDDB
这些选择题的答案虽然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逻辑推理。每一道选择题都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而是对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考验。例如,第一题选择C,意味着学生需要对特定历史事件或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记住表面信息。
在回答选择题时,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选择题,学生需要了解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动力。
二、主观题部分
# 11. 经济根源与小农经济的探讨
(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点一:赞同
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强。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如何耕作。这种相对独立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较轻。他们不需要像佃农那样完全依赖地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上的独立性。
此外,小农经济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农民直接参与生产和消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周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稳定的经济循环。这种稳定性使得小农经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观点二:不赞同
尽管小农经济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实际上,中国的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要承受地主的剥削。封建地主通过租佃制、高利贷等方式,不断压榨农民的剩余劳动价值,使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化。
同时,小农经济还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封建政府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常常通过增加赋税、徭役和兵役等方式,加重农民的负担。这不仅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因此,小农经济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独立和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成为封建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
(2)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渔猎采集文明,到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再到现代的工业文明。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渔猎采集文明
渔猎采集文明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当时的人类主要依靠狩猎野生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过着游牧式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单,但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减少,单纯依赖自然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生存方式。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食物的产量,还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下来,形成村落和城市。农耕文明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青铜器、铁器等先进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工业文明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18世纪末期,英国率先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推动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会引发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例如,铁器的发明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社会的繁荣;蒸汽机的发明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也不可忽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理性和自由的追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科技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 12. 官营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
(1)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发展较快
明清时期,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纺织、陶瓷、冶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不仅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与市场需求的扩大密切相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扩张。
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
官营手工业是由国家直接经营的手工业部门,主要负责生产宫廷用品和军事装备。这些手工业部门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源,产品质量高,规模大。相比之下,民间手工业则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向,满足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
两者之间的结合,既保证了国家对重要物资的掌控,又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也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推动了整个手工业体系的进步。
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的高效运作,封建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官员负责制定生产计划、调配资源、监督质量等各项工作,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有序发展。同时,严格的管理制度也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国家利益。
(2)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得了货币收入。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一些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专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
这些手工业者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加入手工业行列,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的细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例如,农民、工匠、商人等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再受封建地主的束缚,可以自由选择雇主,从事各种形式的雇佣劳动。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小农经济、文明演进、官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这些历史现象不仅是当时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