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备考支招:两耳“要闻窗外事”

广东高考首年回归全国卷:考生实现平稳过渡
2016年,广东高考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首次使用全国卷。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机遇。有着多年高考阅卷和评卷组织工作经验的赵艺教授指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广东考生基本实现了从广东卷到全国卷的平稳过渡。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东考生总体平均成绩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客观题得分较去年略高,而主观题得分则稍有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的一些调整。具体而言,全国卷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增加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考生在应对主观题时需要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政治试题特点:立足基础、贴近生活、关注时事
高考政治试题始终坚持能力立意,体现了全国新课标试卷的命题思路。赵艺教授分析,政治试题不仅立足于基础知识,还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时事动态。例如,“一带一路”、守护英雄与弘扬英雄精神等重大时政题材已经在题目中有所呈现。
这些内容不仅是社会热点,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考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提高应试能力,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高考政治试卷在试题类型、呈现形式、内容比例、能力考查等方面保持了全国新课标试卷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一个“稳”字。为了确保公平性和适应性,高考还兼顾了今年新加入使用全国卷考试的省份的诉求,避免了地方性素材的出现,也没有设置令许多考生头疼的“诗词”题型。
赵艺教授表示:“考生可以从容自信地面对全国卷。”
支招高考:两耳“要闻窗外事”
在高考政治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做到“两耳闻窗外事”。这是因为政治试题总是与当前的国内外大事息息相关,如“十三五”开局、英国脱欧、全面二孩等。这些事件不仅是新闻报道中的热点话题,更有可能成为高考政治的考点。
赵艺教授建议,考生在夯实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应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并结合不同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演练。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思路,还可以弥补考生生活经验缺乏、知识结构局限和思辨能力不足等短板。例如,在高考政治客观题第19题中,考点为“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内容为“华阴老腔”。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不仅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要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赵艺教授特别提到春节联欢晚会(春晚)与高考之间的相似之处。她认为,春晚不仅是一个娱乐节目,更是一个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窗口。它贴近时事热点,传递正面积极的价值观,这些特点与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关注春晚,进一步理解时事热点,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复习节奏统筹安排表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赵艺教授还为考生拟定了一份详细的“复习节奏统筹安排表”。这份安排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全面梳理
第一轮复习以考纲和教材为依据,对所有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厘清基本概念与相近概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考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清晰的理解,打牢基础。赵艺教授强调,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后续的复习中游刃有余。
第二轮复习:深化理解与应用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在于结合时事材料进行解题练习,掌握每个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建立完整的思维导图。在这个阶段,考生需要注重错题辨析,尤其是选择题部分,要善于总结错误原因,避免重复犯错。对于非选择题,则要着重研究设问结构,提升在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答题表述的专业性和逻辑完整性。
赵艺教授指出,高考政治试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力,更考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记住知识点,更要学会灵活运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考政治备考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考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时事动态,同时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有效的备考策略,考生可以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如赵艺教授所言:“两耳闻窗外事,方能从容应对高考。
”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备考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